“总部像欧洲,网点像非洲”?上市后网点、快递员有啥变化
2017-12-26 09:16:58
回望2017年,上市快递企业在不同市场领域各有斩获,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
上市后的网点负责人如何让网点生存下去
2017年11月13日,“双11”后的首个交易日。
与2016年同期相比,快递板块的股票从圆通一家扩大至顺丰、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和百世六家。其中,百世在一个多月前刚刚登陆美股市场。10月,顺丰王卫,圆通喻会蛟、张小娟夫妇,中通赖梅松,申通陈德军、陈小英兄妹,韵达聂腾云、陈立英夫妇集体入选了2017年胡润百富榜。
六家上市快递企业的业务量在“双11”期间再创新高。但遗憾的是,业务量的上扬曲线并没有延续到股价在资本市场的走势。11月13日,六家企业股价在各自的交易市场收盘时均遭遇不同幅度的下跌。很明显,投资者对上市快递企业“双11”的表现并不买账。
又撑过一个“双11”的网点负责人对上市这件事也不怎么买账。
长期以来,《快递》杂志持续关注基层网点运营状况。大部分受访网点负责人均表示,单纯依靠快递业务获得的利润极其有限,如何让网点生存下去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今年三件快件的利润加起来勉强和前几年一件的利润差不多。”某“通达系”上市企业天津东丽二公司经理丁彪告诉小编。日渐稀薄的利润让丁彪的网点不得不停掉不赚钱的业务,把资源集中用于尚能盈利的业务,以等待市场出现转机。
丁彪的窘境并非个案。千千万万个丁彪这样的网点负责人,是撑起庞大无比的中国快递网络的“雄兵”。他们像“铁打的营盘”,看着快递员这些“流水的兵”来来走走。他们是在上级网络管理者和快递员中间的“夹心人”。“双11”期间,快递员按件挣钱,派得多挣得多,虽然远比平日辛苦,但收入也比平日多。快递员的工资要由网点来支付。更确切地说,要由网点负责人支付。快递员做不下去了,可以去干别的工作。网点负责人大多从快递员白手起家,不愿也不舍得轻易放弃十几年辛辛苦苦打拼来的事业。
上市后的快递员需要职业认同
对上市不买账的还有快递员。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阿里研究院和菜鸟网络联合发布的《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调查报告》,近80%的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长超过8个小时。这一点在快递从业人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该报告调查的4540个网点中,有25%的网点快递从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大部分快递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在2001元~6000元之间;有近50%的网点快递从业人员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说明网点的快递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
该报告认为,使用快递服务的用户多数不了解快递服务,或者对快递服务的过程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很难吸引高素质人员进入快递业,因此快递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虽然快递服务单价持续下降,但国内消费者并未产生服务有偿、“优质优价”的意识。这方面与国外发展现状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从业人员的晋升路径不够明确,企业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和针对性不足,是从业人员对工作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快递员流动性强和对工作认可度不高这两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为对工作认可度不高,所以流动性强;同时,流动性强会降低对工作的认可度。这两点,并没有因为企业上市而得到显著改善。
“总部上市对我有什么好处”,是大多数接受小编采访的快递员在被问及“上市”一事时的第一反应。在他们眼中,总部上市和自己的关系是“上市后会不会涨工资”。曾有小编在圆通上市仪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喻渭蛟提出过这个问题。对此,喻渭蛟并没有直接回答“会”还是“不会”,而是强调“快递员的收入高低取决于其业绩表现”,而圆通上市后会为所有员工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喻渭蛟所言非虚。快递员按件计酬,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后,能真正拿到多少钱取决于工作有多努力。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看不大明白财报里那些繁杂冗长的数字,但也知道没有自己的付出,就没有这些数字。他们热切地期望着,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能给自己带来些什么。
丁彪给小编讲了2016年“双11”期间发生在他的网点的一个故事。为了激励快递员提升派件速度,他连续几天都取出10000元现金放在网点,最先派件回来的快递员可以分到最多的现金。快递员不仅自己尽全力派送,还发动亲友一起帮助派送。“给什么也不如给钱管用。”丁彪感慨地说。
“大秤分金”激励下的服务提升只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快递员真正需要的职业认同感,并没有在企业上市后得到体现。
流动性强和对职业认同感不高的现象影响的不只是快递员,还有整个末端服务网络。最直接的体现是网点基层管理人才短缺。网点负责人大多从快递员白手起家,是快递员中的“老司机”。这些“老司机”“如果不干快递,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网点数量随着快递业务量增大而不断增长,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验丰富的网点负责人在不断减少。
快递投资者、快递观察人士赵小敏认为,应让加盟商或合伙人本土化运营,指导其与本地产业对接和融合,使他们成长为总部强壮的“树干”和绝对可以信赖的利益共享者。未来,加盟商、网点和快递总部的关系,应该是加盟、股东、利益捆绑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新加盟合伙模式。
上市让快递企业 “折叠”
科幻作家郝景芳用三天时间写出获得雨果奖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她笔下的22世纪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折叠城市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大地的两侧重量并不均衡,为了平衡这种不均,第一空间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来换。第一空间居民也因而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折叠》中的场景正发生在上市后的部分快递企业身上—“总部像欧洲,网点像非洲”。虽然用这句话来形容上市后的上市快递企业网点经营现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网点普遍面临巨大经营压力却是现实。
财报上数以亿计的营收,对网点负责人和快递员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他们每天要盘算的是,今天能不能再多揽收几件,昨天的问题件千万不要引起投诉和罚款。张为在大学毕业后就干起了快递,同样是“通达系”上市企业在天津的网点负责人。很少发朋友圈的他在“双11”后发了一条只有文字的信息—“真的干腻了”。
要完成对赌协议中的承诺业绩,就必须保证网络有足够强的运输和中转能力。上市快递企业拿到钱后,首先要做的都是强化干线运输网络和分拨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自动化分拣设备在今年的火爆,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而网点所处的末端网络,虽然一直是制约快递服务水平提升的“老大难”问题,但是在上市后并没有受到和中端网络同样的重视。中端网络能力水平的提升,使得快件的中转速度越来越快。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点在末端网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动分拣设备可以不知疲倦地每小时处理数以万计的快件,但最终还要靠网点里的快递员一件一件派送。
回望快递企业总部上市时,大多数网点张灯结彩,一派与有荣焉的喜庆气象。在加盟制快递企业中,网点负责人和快递员并不是上市快递企业员工,而是如招股说明书所说,是“网络合作伙伴”及其雇员。他们庆贺的,是商业合作伙伴的上市;他们希冀的,是商业合作伙伴的上市能提升自己在本地市场的商誉和竞争力,进而带来更多的收益。
但是,他们的庆贺并没有让这种希冀在上市后快速成为现实。无论是中国市场的巨大体量,还是为上市而签下的对赌协议,都让上市快递企业不可能将上市的收益让全网数以万计的网点“雨露均沾”。上市及其所产生的各类创富神话、都市传奇就像“阳春白雪”,网点负责人和快递员每天需要面对的情况多是“下里巴人”。因此,“总部上市对我有什么好处”,再次成为他们的诘问。
这个问题能不能在2018年得到回答,我们不得而知。但留给回答者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