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发四十年 中国物流从弱到强的变迁史
2018-08-10 08:55:56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货物运输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年货运总量不到32亿吨,货运周转量不到1万亿吨公里。到2012年,全社会货运量达到410亿吨,货运周转量达到173804亿吨公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12.8倍和17.4倍。
回顾40周年,卡车车轮碾过的公路,打通了中国制造业的产品流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路,涌现出一大波走南闯北的公路创业者与实践者。那便是,贯穿在每一个家庭的物流人!
计划经济体制 工厂自有车队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仍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家对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实行计划生产、计划分配和计划供应。
当时的运力基本都是工厂企业自建。能在企业开车,是一份非常吃香的职业。那时候开车驾驶证是要写服务单位的,没有工作单位,是没有资格学习开汽车的。以至于有一种说法,那个年代,司机的媳妇都漂亮。
电影《芳华》有这样的片段,男一号退伍回来挣不着钱,后来媳妇儿跟卡车司机跑了。言归正传,当时,商业、粮食等流通部门自成体系,分别建起了本部门的供销公司、批发零售网点和仓储、运输队伍,按计划储存和运输。铁路、航空等专业运输部门也各自拥有储运企业。
用一位物流前辈的话说:“那个时候,不是你有钱就能买东西,所有东西都是按计划分配。”当时的铁路,真的是铁老大。改革开放前,铁路平均占比34.8%,货物周转量占72.6%。很明显,铁路在整个运输市场中,或者在运输服务中居于前面位置,公路主要起衔接作用。
货都在铁老大手里,没有关系。你拿不到货,同样,没有关系。因为,你的货可能压在场站三个月,都没人记得发。那个时候,信息很闭塞,时效、安全都无从保障。在各产业百花齐放的时候,运力不足的现状困扰着商品的生产、制造、加工、流通。
物流,围绕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这八大职能要素展开。而我国在这一时期只有传统的储运活动,即传统的物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活动,它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活动。
80年代末,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摸着石头过河”,新生事物的探索实践不断冲击着传统观念和体制。在那个时期,私营主买车仍然受到限制。但个人购买汽车限制放宽,货运探路者涌起。
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改革方针。“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突破所有制的束缚,允许个体户进入运输市场,极大地促进了运力发展,有效地缓解了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同年,交通部提出:“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货主单位投资建设码头。
1984年,国务院第五十四次常务会议批准同意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从而使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加快发展的环境。
1985-1986年,铁路实行“大包干”。国务院批复了五部委《关于铁道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方案》,实行“以路建路”经济承包责任制。
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八二宪法”作出第一次修改,其对第十一条增加规定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从立法上突破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禁区,明确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箍在生产力上的意识形态紧箍咒只能一点点的被顶开。
逐渐,随着政府有关私人购买汽车的限制放宽,个体创业者涌入货运市场!相比于铁路的条条框框,个体创业者,一个人、一台车,就能为客户提供“门到门”的运输服务,不仅灵活性强、时效性高,货主通过电话可以知道货物什么情况,要比交给铁路省心太多。
铁路货运量、周转量连年下跌,公路货运开始崛起!从那个时候我们就看到,实时跟踪货物在途状态的重要性了。当时的货运行业,呈现这样的景象:一方面,货物运不出去,就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分销。由于信息还比较闭塞,很多货主不知道去哪里找车。于是,开始出现货主带着货沿着街边的档口,上门求车!
在“货多车少”的年代,有运力(车)也就更有话语权。利润较低、不方便装车的货,很多车主都不愿意接。另一方面,工厂上班一年的收入,个体车主半个月就挣到了。
竞争愈演愈烈 城市物流中心出现
为了进一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车越来越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大家发现,只要能找到货,哪怕不是自己运,睡在家里都能挣钱。
百花齐放的同时,物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车多货少”的局面开始形成。于是,专门揽收货源信息的职业涌现,信息部、黄牛、配货站...运输链条越来越长。
1999年,国家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战略发展和探索进一步带来了信心,也打开了广阔的空间。随即,类似传化公路港这样的城市物流中心开始出现,把货源信息有组织得展现在信息大厅。个体户集中在这里停车、休息、找货...
物流基地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根据资料显示:1、拉动地方经济;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3、优化整合区域物流功能;4、为本地和外地货物的进出和城市型配送提供了良好的枢纽;5、促进内部物流企业综合服务的升级;6、各种物流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随着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国内市场出现了类型繁多的物流服务企业。我国物流业,可以说是初具雏形了。信息化水平提升 行业趋于透明
2001年,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出台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又出台《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国家有关物流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会广泛成立。企业也通过制定物流规划开始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
与之对应的,铁路货运一直在走下坡路。进入本世纪后,铁路的货物周转量从60%降到50%,2014年甚至滑落到20%,现在也只是维持在20%左右。虽然这期间整个社会的货物量不断上升,但2014年铁路却首次下降3.9%。
也就是说,这十年间铁路平均的优势没能有效发挥,而公路却起到很大作用,占据货运市场的中坚力量!想想看,个体创业者也是一人、一车从“铁老大”手里抢到货的人!然而,由于个体户不能营运,不得不以“挂靠”的形式承运货物。近些年,交通部的监管重心,逐步由“客运”向“货运”转移。
2014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等体制机制方面,部署了42项改革任务150多项改革举措。
物流平台逐渐兴起。一方面,平台提升了信息透明,不再需要去物流园、配货站搜寻货源,坐在车里就能让发货方、跟车主匹配上。链条,也就不需要那么长。
另一方面,极大地帮助返程车都能找到货源。“车多货少”的物流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至此,一路走来的创业者们,已经成为资深物流前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走遍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各有各的酸甜苦辣。
未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整合会进一步加快,市场竞争将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技术、服务、品牌、营业网络和市场推广能力等综合实力竞争,优势物流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获胜。我们期许,利润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