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物流单独上市 独立后将飞向更广阔天空
2021-02-23 08:53:36
京东物流近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申请,希望独立于母公司在香港上市。
公司通过过去14年的亏损,今年前三季度报表终于接近盈利,同时有近20万自营配送员工团队。
物流业务是京东的核心壁垒业务,相当于游戏之于网易,微信之于腾讯。
这一块业务为什么要被剥离?剥离以后京东原来的集团里除了电商还剩下什么?这块业务究竟应该怎么估值?
物流业务为何要单独被剥离?
通常来说,子公司被分拆的逻辑主要是两个:
1、子公司的估值在母公司下被严重低估,需要独立分拆出来让资本市场重新评估,因此母公司的价值也能有效回归;
2、 子公司的业务与母公司业务有清楚分别,甚至不会再在一个方向发展,因此需要独立分拆,保持业务的独立性。
按照现在资本市场对于京东的估值,PE为2020年的60倍左右,而就算通达系和顺丰中PE估值最高的顺丰,如果不是因为最近的股票市场疯长,也比整体京东的PE高不了太多。
而顺丰在高端市场和时效送达上占有绝对优势,国际化布局相对完善,如果希望通过分拆得到更高的PE值以及估值,这个逻辑是成立,但是也不会有太多溢价,甚至可能会有折扣。
目前香港资本市场火爆,全球流动性充沛,选择此时上市也许也有可能像快手这样有着火爆甚至不理性的溢价,但是从价值投资角度来看,这个估值绝对让人下不去手。
再来看第二点,子公司的业务是否因为在母公司内发展受到限制,因此需要独立出来发展。
京东物流目前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客户占收入的绝大多数,这部分客户主要包括使用过京东仓的用户,不单纯是配送业务。
这一部分贡献了京东物流绝大部分的收入。而来自其他客户的收入贡献了20%左右在2020年前三季度。
同时,京东物流的客户集中度仍然明显。
虽然服务的客户在十万之上,但是前五大客户在过去三年时间(2018、2019、2020)分别占总收入的72.2%,63.3%,58.3%,最大客户仍然是京东集团自营业务本身,占了70.1%,61.6%和56.6%。与此同时深度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客户,数量达到4.6万家。
这些所谓深度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客户大多数也都是京东的商家,年度贡献物流收入有缓步增加的趋势。这些数据看起来非常绕,但是核心是两件事:
1、京东通过自营和POP平台业务积累了大量商家,这些商家中优质的客户除了京东入仓做自营以外,京东希望他们在其他平台上的业务也多用京东的仓配物流基础建设,不要自己再建或者用其他人家的了。
2、这样一来,能有更多的销售在京东电商平台上实现,两块业务相得益彰。如果看物流收入近几年的成长,和京东的电商平台的交易额增长正相关,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业务发展逻辑。
因此真正的所谓独立,需要看有多少使用京东物流服务的用户暂时还没有在京东电商平台上有交易,不然这个仍然是鸡和蛋的问题。
事实上两块业务相得益彰,与母公司不冲突,至少暂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必要性。
从上面两点看,既然估值暂时不存在绝对的被低估,业务本身也是京东集团内的核心业务而且仍然部分依赖集团反哺客户,拆不拆其实并没有那么迫切。
需要融资完全可以通过京东集团在港股和美股的上市公司来融资,之后注资给子公司就行。
如果此时要拆的话,可能只有几个原因:
1、京东母公司逐渐变成控股公司,同时减缓之后可能因为反垄断带来的麻烦;
2、 集团希望子公司业务部门的员工拿自己的股票,而不是全部都躺在母公司吃大锅饭;
3、正好香港市场火热,全球流动性泛滥,不蹭白不蹭。
那么既然木已成舟,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公司到底值不值钱,能值多少钱。
京东物流应该如何估值?
京东物流像是一个逐步想要脱离鸟窝独立飞向更广阔天空的小鸟,但是能不能飞得更高更远,暂时还不能下结论。
至少客户集中度非常高这一点在很长时间内可能都不会缓解。
首先京东物流跟菜鸟网络不一样,菜鸟更像一个平台,但是京东做成了物流的自营模式。菜鸟上一轮的一级市场估值在1400亿,不到3倍的PS。
其次京东跟顺丰有很大区别。顺丰自营电商占整体收入的比例几乎微不足道,他的获客逻辑跟京东完全不同。
顺丰的物流体系是直营逻辑,获客完全凭借自己的服务质素和价格。京东物流至少目前跟自己电商平台的交易量、商家成长有很大关系。
至于新客户被转换之后单个客户的贡献额度是否能够稳定有效地逐年增长,甚至高于该商家在电商平台的成长速度,这个还需要拭目以待。
目前顺丰的估值在当年市盈率的70倍左右,但是顺丰有盈利,四通一达各个公司也都有盈利,京东物流暂时还亏损,因此只能用其他方法来估值。
那么京东物流目前的估值是多少,以及上市之后京东物流能不能持续盈利、还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个赛道中的其他两匹黑马是谁?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